物联网传感器能为应对全球变暖发挥作用?

据悉,这份报告出自总部位于阿联酋首都阿布拉比、目前成员国数量超过160的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缩写为IRENA),是它的「年度旗舰报告」。IRENA在该报告中强调,若要做到符合2015年各国所签订的《巴黎协定》(或翻译为「巴黎协议」,法语是「Accord de Paris」,英语是「Paris Agreement」)约定的限制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幅度在1.5摄氏度范围内,全球各国需要共同调整行动的规模和速度——如上所说,大幅提高清洁能源投资规模至131万亿美元。
 
该报告还指出,要达到上1.5摄氏度限制,2050年之前,全球化石燃料消费规模必须在现在规模基础上下降75%以上,特别是石油和煤炭的消费,需要更迅速地减少。天然气则可以在2025年达到峰值后,维持作为「主要的化石燃料」的局面到本世纪中叶之前。与此同时,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则必须扩大至原有的十倍以上。
 
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中,「绿色氢能(Green Hydrogen Energy)」的生产和使用量规模需要大幅度增加,这项要求也特别迫切。据悉,「绿色氢能」就是一种通过利用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水解生产的氢能(零碳燃料),因为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不会产生温室气体。这里的可再生能源可以是风能或太阳能等。
 
报告指出,到2050年,要有30%的电力专门用于生产绿色氢能、普通氢能,以及其衍生物。为实现这一目标,全球电解槽容量需要从如今的0.3 GW指数级扩大到近5000 GW。
 
对于现状,IRENA总干事Francesco La Camera表示:我们目前实际作为和应有作为的落差非但没缩小,反而在扩大……我们需要极力加速能源过渡,才能有效地扭转形势。
 
这个过程中,物联网传感器能帮到什么?
 
要实现扭转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首先最基础的就是要持续监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情况。只有做好这两项,才能进一步地动态调整「任务」目标,以实现最终的形势扭转期望。
 
近日出现在媒体视野中的一个案例,提供了一个样本。它就是德国慕尼黑的MUCCnet传感器网络。
【声明】:芜湖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