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很多宣传蓝光对眼睛危害大的话术,基本都是强调蓝光的能量较高,而且引用的是蓝光危害,它的蓝光辐亮度达到了标准规定的2类或者3类,相当于拿着手电筒直接照眼睛,普通电子产品很难达到如此高的强度。特别是百度百科中直接引用某OLED电视的推广文章,容易造成误解。无论是否防蓝光,长时间使用搭载LED屏幕的电子设备,都会造成眼睛酸涩等症状。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眼睛不适,甚至视力下降等是由蓝光造成的。
所以,防不防蓝光不重要,重要的是注意用眼习惯和用眼卫生。
好了,明确用眼习惯比防蓝光更重要之后,咱们还是得知道硬件防蓝光的原理。毕竟“不防蓝光就伤眼”这一观念已经很难改变了。
以前的防蓝光是这样做的,既然大家觉得蓝光伤眼,那么直接降低LED屏幕蓝光部分就可以了。根据三原色我们可以知道,蓝色减少,它的互补色黄色就会更明显,所以屏幕会发黄。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确实降低了蓝光,但屏幕的观感就没法恭维了,偏色严重,看视频、上网课的时候看起来怪怪的。
由于这种方法是通过软件调节,相当于调节色温,所以这种方法也叫做软件防蓝光。大家完全可以在显卡控制面板中对屏幕颜色进行调节,通过降低蓝色的浓度或者亮度等,均可实现类似效果。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硬件防蓝光就出来了。硬件防蓝光也是降低蓝光波段,其做法是改变面板背光源的硬件结构,比如在背光源中加入磷粉,从而改变了蓝光强度峰值,让400-460纳米的波长峰值变为460nm或者500nm波长,从而减少了短波蓝光。由于这种方法是通过改变硬件的方式实现的,所以被称为硬件防蓝光,或者物理防蓝光。
短波蓝光减低了,光谱都变了,难道不会导致屏幕变黄吗?有一种说法是说蓝光量没变,但我不是特别理解。不过我知道同色异谱这一现象,也就是说,即使光谱不同,在一定光源下也能够呈现相同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