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中,我们调研并采访了来自金融、制造、零售等各行业企业,试图从中了解大家对于容器技术的接纳和应用程度,以及这个过程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基于这些了解再来展望2021,我们认为——容器的“春天”可能真的来了。
容器技术有何本事?
1. 提高开发迭代效率
江泰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泰保险”)是我国开业的第一家保险经纪公司,业务涉及风险查勘、风险评估、保险办理、安排分保、协助索赔等一系列保险经纪服务,目前在全国设有140多家分支机构。随着近几年来业务规模的扩张和消费者市场的改变,同时为了应对新兴的数字化保险中介平台的冲击,江泰保险大量采用了云计算、容器、移动互联网等技术。
新技术的应用效果不仅迅速而且明显。江泰保险总裁助理李玉存告诉至顶网记者,现在,基于微服务架构和容器技术,公司内部平均每天可以上线1-2款保险产品,最快的3小时就能上线。要放在过去,一个新保险产品从头至尾没有2、3个月绝对不可能投放到市场。仅仅在2019年的上半年,江泰保险就一口气开发了7个系统。
在微服务架构中,容器就像是一个个的“小服务器”,并且它足以满足基础开发环境的快速部署,所以对于开发人员来说,只要把接口定义清楚就可以快速进行功能开发,不必再去考虑服务器、操作系统等这些繁琐的问题,所以开发效率也就随之提升。而开发效率的提升,就意味着开发、部署和运维成本的降低。对于企业来说,这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2. 支持流量高并发
再以某大型证券机构为例。通过以容器和Kubenetes为核心构建的容器云平台,该证券机构实现了开发测试生产环境一致性,这同样使得它的单体应用研发从过去的半年时间缩减到天,互联网类应用则实现了秒级的服务实例伸缩。据了解,平台上线三年以来,生产环境容器部署实例数达到数百个节点,支持的业务系统达到二十多个。
可见,除了加快开发的速度,容器技术在支持复杂的系统运维方面也是个潜力股。这一特性对于金融以及互联网等常常要应对高流量并发的行业来说,岂止是“真香”。
过去,企业应对流量高峰,往往要靠购买服务器进行扩容,即便有现成的服务器,也要重新安装软件,然后部署。一系列操作之后,黄花菜都凉了。而采用容器技术,只要通过几个命令就可以进行应用服务的快速扩容,这个时间可以是几分钟,甚至几秒。
更重要的是,如果是在流量低谷期,用户也同样可以通过非常简单操作,比如敲几个命令行,就能快速释放计算资源,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减少成本的浪费。
3. 实现资源弹性伸缩和灵活管理
事实上,几乎对于所有企业,无论是从时段还是业务分布来看,信息和流量的并发都不可能是均匀分布的,所以计算资源也不可能长期只投放于某一时段或者只针对某一个业务,灵活应变才是最可靠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