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过回归分析和其他统计方法,估算这些企业可以实现的业务效益和 ROI。我们还定义了实施云管理平台的五步战略,帮助发挥混合多云环境的优势。为此,我们总结了“驭云者”如何在企业中制定战略,设计、迁移、构建和管理混合多云平台,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制定战略:将运营模式与业务转型联系起来
过去十年,云计算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云应用发展势头也十分迅猛,云技术使用范围快速扩大。例如,仅仅三年前,全球公共云计算市场的规模还只有现在的一半。尽管如此,我们不应将迁移到云作为战略或目标,它只不过是实现目标(例如确保端到端业务转型与新型运营模式保持一致)的一种途径。
在采用云的下一阶段(“速度”),企业开发各种应用,帮助充分利用云的运营优势,使开发人员从 IT 环境中的种种繁琐任务中解放出来。简化应用部署,优化资源分配,采用动态数据管理,这些只不过是云技术数不清的优势中的一小部分而已。由于这些初步的云环境都旨在提高运营效率和降低成本,实际上每家企业至少实施一种云环境。而今,云的采用已经非常普遍(“转型”阶段),企业可以利用云,弥合业务部门与 IT 部门由来已久的鸿沟。一些企业利用云推动数字化转型,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优化创新以及提升竞争地位。事实上,目前的上云之旅可与企业能力和工作方式的更广泛转型紧密配合。因此,增强的云功能已成为核心战略支柱,支持企业开辟全新的业务发展道路。
2.设计:通过多云管理推进转型之旅
企业希望转变为智能工作流程,充分发挥整个组织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必须确保底层 IT 环境支持这些工作。在此背景下,倘若不同云之间的协调与整合不足,很可能成为提高运营绩效的障碍。43% 的中国受访企业认为,在应用现代化业务案例中,必须业务流程效益和 IT 效益并重。因此,多云统筹不仅仅是 IT 环境的重要技术因素,还是运营模式及工作方式转型的关键推动力量。
随着为数众多的企业踏上业务转型之旅,他们开始采用各种不同的云以满足外部客户需求以及内部战略、运营和基础架构需求。许多企业在复杂的三层环境中运营:公共云用于运行面向客户的互动和协作应用;私有云用于处理安全要求非常高的任务关键型工作负载;而传统 IT 环境用于运行受防火墙保护的工作负载、孤岛式的业务流程,因此会限制数据的自由流动。每个云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工具集,因而加剧了 IT 环境的复杂性,导致成本加速上升,工作负载日益分散,安全漏洞层出不穷,应用开发工作面临重重限制。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率先迁移到云所带来的优势也就荡然无存了。
3.迁移:迁移到混合云平台
借助云平台,可以做到设计或创新一次,即可在全企业部署。此外,由于云平台的多功能特点,我们能够综合管理内部和外部的实施工作,因此可以帮助客户更迅速地大规模实现工作负载现代化,减少直至彻底消除数据、安全或延迟等方面的制约因素。这样,工作负载就具备更为统一的可移植性和易管理性。采用容器(特别是统一开放式平台)后,企业可以确保业务转型不受特定部署模式或制约的影响。例如,在大型机本地的容器环境中,可以对与大型机环境相关的复杂逻辑进行现代化改造。完成后,该环境(至少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就可实现可移植性。43% 的中国受访企业表示,已经在多个云中运行工作负载。33% 的中国受访企业已在多个云中部署基于 Kubernetes 的应用。由于采用了低摩擦的云基础架构,35% 的中国受访企业表示应用发布时间缩短至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