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云计算走向新战场

01 千万个张鹏的故事

从中学老师张鹏的故事出发。这位 40+ 的中年人有着中产流行的焦虑,这种焦虑推动他去学 Python,既是技多不压身的初心,也伴随工作中无法与 IT 供应商高效沟通的为难。

他举了个例子,工作需要他每年统计年级里的教学经费。起初,他是用 Excel 做每年的经费统计,花费时间长、而且数据很难留存下来。后来,找了个小公司来开发系统,基本一个应用上线要花个半年。很多时候,当这个应用上线的时候,最早启动这个应用的需求已经解决了。

今年疫情期间,在女儿在家上课的钉钉软件上,他捣鼓翻出一些简易开发应用的平台,看了两个小时教程后,他打开了电脑。第一个应用就是用来统计教学经费,上手摸索了两天就建了起来。原本这个应用,那个 IT 供应商报价是 10 万元,2 个月开发周期。

「忽然就兴奋了,半夜一直想着怎么拉流程,睡不着就起来弄一点、弄一点。」他最终捣鼓出了十几个应用,基本把那个 IT 供应商给炒鱿鱼了。最近,其他年级也开始复制他的应用,陆陆续续又「炒掉」了一些 IT 供应商。

另一个相似故事是一位政府公务员。他所在的单位涉及自然灾害应急,台风一来,上级要求十里八乡的受灾情况要每两小时报一次,这点时间,甚至不足以将各乡镇汇报来的数字「加减乘除」。

今年,上下游各级机关都开始在钉钉上办公,他也捣鼓了一下,做了一个统计应用,等着台风再来,拉个钉钉群,把应用发在群里,十里八乡的负责人直接在应用上填写数字,受灾情况就自然明了了。

提供一个简单的应用开发平台,允许使用者自己开发应用,解决了两个问题。

(1)速度。原本,开发应用的链路是:使用者(老师、公务员、职员)有需求 – 领导允许提需求 – 联系信息部门 – 信息部门联系供应商 – 供应商对接使用者 – 开发或调整应用。且不说开发本身花费几天,光是这些对接,少则一星期,多则数月。

现在的链路是:使用者有需求 – 自己开发,结束。快的话全程半个小时搞定。

(2)准确性。经过上文提到的层层对接,最终开发应用的程序员对需求的理解已经很模糊,应用未必能满足使用者需求,经常要重复 2. 3 次才能改准确。当然也有情况是不改了,然后因为不好用,这个应用就被闲置了。

【声明】:芜湖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