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未来,让场景描述云的样子

早期的人们以为,云计算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尤其是公有云摆出了一幅“吞食天下”的架势。倘或谁壮着胆子说自家的业务和数据不适合放在公有云,很有可能被甩一句:

“时代在抛弃你时,连一声招呼都不会打。”

没错!当时很多公有云业者就是这么拽,他们认为如果企业不能改造自身,不能对业务刀砍斧斫,使之适用于公有云,那么这样的企业就没有可以预期的未来。

场景化是关键

首先要强调一下,这不是一篇针对公有云的檄文,本文也绝对没有一丝半点儿对公有云的不敬。

事实上,我们必须要承认,公有云是个好东西,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的颠覆,更是商业模式的革命。用IT人更熟悉的语言来说,它就是一种更加彻底的“服务外包”模式。

不同的是,企业不再需要把租赁的IT设备搬回公司,而是把它们放在专业的服务公司,通过“管道”即可远程获取所需的各种计算、存储等资源。

以前,企业需要安排专职人员对机器进行配置部署,在业务跑起来后还要长期进行运维,机器折旧不说,人力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公有云首当其冲的益处,无疑是成本。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离开公有云,手机上五花八门的各种应用,从电商、直播、游戏,到地图、阅读、出行,无一不是公有云在背后做着支撑。

从2006年8月,AWS首次对外提供亚马逊弹性云至今,全球云计算市场已经走过十四个年头,国内也差不多历经了十个春秋,市场已经度过了早期教育客户的阶段,上云也成为绝大多数企业的共识。

然而这么些年下来,我们也清楚地知道,为数不少的企业曾经被公有云“教做人”:由于监管障碍、数据安全以及业务连续性等问题,在不同的应用场景里,公有云并不总是那么美。

毕竟与消费级不同,企业级的解决方案必须考虑到对已有硬件和软件投资的保护,要尽量做到兼容和可用,更重要的是必须保障业务的正常运行,云也是一样。

【声明】:芜湖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