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几乎是个人电脑的另一个代名词,Windows在带来图形用户界面和便捷交互体验的同时,突发的“蓝屏”是常见的痼疾之一,操作系统与软硬件兼容性问题就是”蓝屏”问题的幕后黑手。微软从WindowsXP时代起,为解决“蓝屏”等问题建立了硬件质量计划实验室WHQL (Windows Hardware Quality Lab),推出徽标计划,该计划包括制定硬件认证规则和程序、开发兼容性测试工具,诸如Win7的HCK(Windows Hardware Certification Kit)和Win10系统的HLK(Windows Hardware Lab Kit)、最后对通过测试的硬件产品授予微软徽标的使用授权,同时把其驱动程序发布到Windows driver update中供用户下载使用。
迄今为止,微软已经累计为1575批次台式机和1550批次笔记本完成了兼容性测试,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无独有偶,不光是Windows系统,国内外的Linux厂商也都采用了同样做法。红帽作为国外Linux代表厂商也格外重视软硬件的兼容性问题。红帽会测试其他厂商的软硬件产品与自家的Linux企业版及实时版、OpenStack平台、集群存储的兼容性,并把通过测试的软硬件产品纳入红帽生态并对外发布。国内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大潮的引领下,基础软硬件厂商也都把兼容性测试当作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银河麒麟推出了PK(飞腾、银河麒麟)体系兼容性认证、统信软件力推UOS兼容性测试、龙芯、鲲鹏也都有其自己的兼容性认证体系。
兼容性的定义是指,在共享相同的硬件或软件环境的条件下,产品、系统或组件能够与其他产品、系统或组件交换信息,和/或执行其所需的功能的程度。说直白些就是同一套软件或外设在不同架构的硬件或操作系统之下,功能和性能能否达到100%发挥,可用性、可稳护性和安全性能否保持一致水平。从长远发展来看,解决兼容性问题有更深远的意义,因为国内CPU芯片有X86、ARM、MIPS、Alpha多种架构,再来分别适配统信的UOS和麒麟OS两种操作系统,就会产生8种组合,再去适配众多的应用软件和外设简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那是否能找出更为简单解决兼容性问题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采用桌面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桌面云是指通过客户端或者其他与网络链接的设备来访问云端桌面的一种模式,由桌面虚拟化软件、虚拟桌面传输协议、虚拟桌面连接代理和终端(包括瘦、胖及移动终端等)共同组成。桌面云主要分为VDI(虚拟桌面基础架构)和IDV(智能桌面虚拟化)两大技术路线,这两大技术路线在解决软硬件兼容性问题上各有所长,都能简化软硬件适配的复杂性。
先说VDI架构,通过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把服务器端硬件资源实现池化,池化资源生成虚拟桌面集群统一完成计算、存储、管理等过程。终端借助网络连接和桌面协议连接至服务器端,实现虚拟桌面的显示和外设指令的传输。由于VDI是一种在服务器端进行集中计算、集中管理的架构,这就相当于把复杂的软硬件兼容性问题放在服务器端进行了统一解决,所依托的技术和工具就是服务器虚拟化、hypervisor和virtual machine monitor(VMM)。把原本需要进行大量适配兼容工作的终端完全解放出来,运行一个虚拟桌面代理程序即可。在不同架构的电脑整机上需要进行8次软硬件适配的工作使用VDI方案只需1次适配即可解决,可谓是毕其功于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