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智能容器平台负责人丁宇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的采访时表示,过去七八年的时间内,云原生技术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并有了很多相对成熟的技术。可以说,云原生已经重塑了整个软件的生命周期,并且在用一种更开放、标准的方式构建云时代的软件。
云计算时代的集装箱
具体而言,云原生以容器、服务网格、微服务、Serverless等技术为典型代表,其中,容器技术被认为是云原生的基石。
阿里云容器服务研发总监易立告诉记者,容器技术的兴起源于2013年开源的docker,它是一种应用虚拟化技术。其举例称,“如果说物理机是独栋别墅,虚拟机是联排别墅,那么容器就是集装箱房。”
易立进一步说道,“之所以将容器形容为集装箱房,是因为相较独栋别墅和联排别墅而言,集装箱房可以高密度安排很多房间,内部设计也可以个性化,建造时只需要吊车搬运集装箱房间即可。”
实际上,容器技术的价值也正体现在敏捷性、弹性和可移植三个方面。从应用架构的角度,容器技术可以方便地支持微服务架构实现应用的现代化,并且可以更灵活地应对变化和弹性扩展。同时,容器技术还能够大大提升软件的开发效率,加速迭代。
易立称,容器能够帮助软件开发交付效率提升10倍,这意味着企业能以更快的速度去进行迭代,同时试错成本也更低。而容器的秒级弹性扩缩容能力,则可以给企业节省50%的计算成本,这在应对像双十一这样的流量高峰时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此外,在基础架构层面,容器技术的可移植性可以帮助企业更便捷地上云和迁云,让应用在自有数据中心和云端实现动态迁移。
基于上述特性,容器技术也深得企业喜爱。Gartner的报告指出,到2022年将有75%的全球化企业在生产中会使用云原生的容器化应用。未来,随着容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将进一步推动企业从传统以基础设施为中心,向以应用为中心的IT架构转变。
巨头加码云原生
阿里开始布局容器技术可以追溯到2011年11月,并从2015年12月开始商业化,对外提供容器服务和容器镜像服务。
作为九年双11的亲历者,丁宇参与了双11技术架构演进和升级的全过程,因此,他对容器技术的理解也比旁人更加深刻。
丁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阿里巴巴从2011年开始全面进行容器化,并很早就实现了100%的容器化。基于容器化以后的统一调度、混合部署,双11可以节省75%的成本,这对任何一家公司而言,都是非常明显的技术红利。
据其介绍,阿里巴巴内部正在大力推广和运用云原生技术,未来两年内,阿里巴巴的业内将100%以云原生的方式在公共云上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