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Jack马先生总是口出惊人之语,但事实证明他说的话总是不断被应验。
2016年的“新零售”现在已经是公认的零售新篇章,而2014年的“人类正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也在逐渐变成现实——不管什么样的企业,都习惯要“大数据”一下。
这其中,阿里自己往往成为“预言”的忠实拥趸,新零售跑马圈地,现在大数据也要“搞个大新闻”。
不久前,阿里云在其峰会上发布了大数据服务产品“飞天大数据平台”,从公开信息来看,该平台被称为“中国唯一自主研发的大数据计算引擎”,以及“全球集群规模最大的计算平台”。
参数能力上,有诸如单一引擎支持10万台服务器组合计算、支持超600PB计算能力等。
今年6月以来,阿里在AI能力上频频对外界秀肌肉,连续获得5个世界大赛第一(详见相关报道),现在,阿里云高调发布“飞天大数据平台”,在马云口中的DT时代大干一把的野心摆上台面。
大众心中“商业”标签浓厚的阿里,拉开遮盖的幕布,开始把“技术”标签显露出来。
大数据技术之争,为什么“商业”阿里却率先冒出?
众所周知,DT时代一定建立在云计算基础之上。
但是,当大数据技术和服务成为云计算标配时,为什么“中国唯一自主研发”以及“全球集群规模最大”这些头衔会落到一贯以“商业”姿态示人的阿里头上?
这种“出人意料”,原因恰恰也出在“商业”两个字上。
阿里云此次是“对外发布”飞天大数据平台,在这之前,这款产品已经在阿里云内部实质运行和服务了十年之久(以前称作MaxCompute平台,也是现在飞天的核心)。
某种程度上,阿里在大数据技术上令人意外地“冒出”,既有主观追赶DT时代的内在动机,也不能否认是被自己的“商业”发展所倒逼。
1、自身商业的业务膨胀所倒逼
阿里虽然是商业起家,但却技术上最早遭受规模化带来的技术压力。
2008年淘宝网上已经有9800万注册会员,用户一多就带来数据存储和计算的压力,而这个数字还在持续暴增。
在全球范围内,Google、AWS、微软也面临类似的问题,老的数据系统(例如Oracle、Greenplum、Hadoop等)都没办法适应暴增的数据需求(类似于马车设计时没办法考虑到汽车的运载能力),各家都在研发自己的大数据技术。
而且,与搜索、社交不一样,“商业”场景下的用户与信息存储更复杂,个人信息、消费信息、金融信息,甚至早期的推荐机制,都对大数据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