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巨头们的破釜沉舟

“云”,业界的迫切需求
 
一年一度的春节假期,红包大战无疑是互联网巨头积极演出的一场压轴大戏,2016年至2019年支付宝集五福的活动参与人次分别是2亿、3亿、3.6亿、4.5亿人。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作为货币流通枢纽的传统银行在此类营销的活动中往往都是缺位的,究其背后原因肯定不是因为银行业务部门不想做,而是在技术层面传统银行业的信息系统无法匹配金融云计算,红包的背后其实是云实力的。
 
为提高系统的可伸缩及扩展性,目前IT系统使用分布式集群的架构,集群内各节点承担的工作份量平均,这样系统调度起来成本最低,但是考虑硬件设备的型号和算力均会有差异,如果让软件系统直接面对不同型号的设备,根据其处理能力分配任务,那么系统开销将大幅提高。
 
以团队管理为例,如果成员的能力整齐划一,那么按照工作量分派任务即可,这种情况几乎没有什么成本损耗;但是如果团队水平参差不齐,那么协调成本就会急剧增加,而云计算就是这样一种针对分布式系统的技术,“云”能屏蔽底层设备的能力细节,向客户交付标准化资源,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使云服务相比传统IT架构具备更加快速、敏捷的优势,而这恰恰也是互联网时代对于IT技术的基本要求。
 
上云虽好,落地不易
 
随着应用场景越来越复杂,传统IOE式的集中架构已经难以满足在超大规模计算场景下的效率与诉求。同时随着“云”价值不断挖掘,快速上线、高效运行、业务的秒级启动等优势也不断被发现,这些都是企业未来快速占领市场,取得领先关键所在,尽快拥抱“云”才能拥有未来。
 
不过上云虽好,真正做起来却不简单,因为传统IT行业的IOE架构都是典型的中心化模型。也正是因此如此,阿里的王坚院士率先提出来去IOE的口号。
 
上云的过程就是开放的过程,我们看到各行各业的发展其实都是不断开放的历史,比如银行就从银行卡支付、到快捷支付再到目前的开放银行,可以说每一步开放都造就一家联网机构,比如银联、网联,开放银行的联网公司将是银行的集大成者,它会拥有银行全部的能力,但是无论是哪家银行单独打造这样的联网公司都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银监会要求银行必须使用私有云的策略,对银行也是一种保护了。
 
业务普遍的共识是上云后IT硬件及运维支付将下降60%,不过私有云只能为单一企业提供服务,其不具备规模效应,也就无法发挥出云的低成本优势。不过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有人为制造的门槛就会有套利行为的存在,尤其对于金融科技的初创公司,就完全可以使用行业云甚至公有云来和银行竞争,这是金融科技公司利用了公有云的成本优势,来为自身迎得的发展空间。
 
如今银行业已开始直面这问题,比如民生银行的核心系统已经全面上云,中信银行的信用卡核心系统已经使用国产分布式数据库Golden DB完成了对传统关系型数据库AS400的取代。相信在时代大潮的推动下,今后去IOE不再只是纸上谈兵。
 
艰难的辉煌,国内云厂商的修炼之路
 
云计算市场最大的特点是边际成本很低,比如一个数据中心的土地、电力、制冷等等成本才是大头,增加一个节点的边际成本其实很低,这也使得云计算是一个典型的胜者通吃型的规模产业,未来的格局肯定是寡头竞争。
【声明】:芜湖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