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一起医保骗保案件引起了舆论的讨论。据《潇湘晨报》报道,位于安徽省泗县的泗县百姓医院,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通过“免费体检”、“100元住院”等多种手段骗取医保基金总计210万余元,涉案人员从院长、副院长、科主任,到普通医生和护士,最终判刑达21人。
这样的集体骗保如今已成为人尽皆知的“秘闻”,看似荒诞,却暴露出医保基金监管审核的漏洞和支付制度的长期弊病,进而导致每个人的“救命钱”被一点点吸干。
2020年,国家医保局会同卫生健康部门检查了定点医药机构60余万家,处理违法违规违约定点医药机构达40余万家,追回医保基金达223.1亿元。
面对医保基金的违规使用、骗保事件的层出不穷,建立医保联网监测、改变现行医保支付方式,已经成为共识。
支付方式改革,从源头扎紧医保基金钱袋子
事实上,加强医保基金监管一直都是深化医保改革的头等大事。
自2018年“超级医保局”成立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已经相继开展了多轮打击骗保的专项治理活动。
在近期的两会中,人大代表朱列玉提出,建议在刑法中增加“社保诈骗罪”,对骗取包括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诈骗行为进行有效规制,整肃不正之风。
然而,在医保基金治理的一整套流程中,相比后置监督和事后追溯,防范骗保最彻底的途径,还是从医保基金给付方式入手,从制度上形成医患制约关系,以现行热度最高的按病种分值付费(DIP)为例。
此前,各地医保局都是依据服务具体项目进行相应的付费,逆向选择风险较大,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对医院和医生的约束较小,让一些医疗机构有空子可钻。
而以按病种分值付费则完全不同,它是指通过疾病诊断分类,制定出每一种疾病的定额偿付标准,社保机构按照该标准与住院人次,向定点医疗机构支付住院费用。病人住一次院就产生一笔固定分值标准,避免了以前的过度用药、过度使用耗材和过度检验的行为此外还会缩短病人住院天数,对医院的医疗行为滥用产生制约作用。
2020年10月19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了《关于印发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医保办发〔2020〕45号)》,提出用1-2年的时间,将统筹地区医保总额预算与点数法(DIP)相结合,探索以按病种分值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进行医保支付。
2020年11月3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又再次印发《关于印发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宣布在福建厦门、山东东营、广东深圳、湖南常德等71个城市,正式展开以DIP为代表的医保结算体系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