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公共卫生”分论坛上,复旦医学院吴凡副院长、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以“AI如何助力全球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为主题,展开了一场高峰对话。
关于AI在这次战疫中的作用,张文宏表示:“应对传染病的核心就是快,大数据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给我们提供了可以操作的时间窗口,在疫情早期快速追踪到密切接触者和感染者。像很多国家疫情过了平台期,每天新增十几万感染者,虽然大数据可以追踪到,但具体做事的还是人。所以我认为技术虽然很有用,但仅仅是工具,将来可以对技术充分利用,但不能迷信技术论。”
吴凡也表示:未来,人工智能除了关注人口数量,还应该更关注行为,人流都去了哪里、干了什么、社会交往模式。以及怎么让防控措施走在疫情前面,让措施更加科学精准,这些靠的就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专家的经验结合。
以下为张文宏、吴凡现场对话内容,雷锋网作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及整理:
Q:非常荣幸跟两位战"疫"双侠进行对话,北京这段时间来来回回出现了疫情波折。吴凡院长能不能从大数据角度分析,传染病智能预警有什么成效?未来的抗疫有什么意义?
吴凡:已经有很多的应用。举个例子,医院发现传染病以后,诊断的都是单个病人。这些报告如果没有大数据智能分析动态感知,A医院报一个,B医院报一个,很难发现其中关联。
有了大数据之后,首先对于不同地方的散落病例,就可以发现关联情况,第一时间动态感知爆发或者聚集感染的情况;
另外,通过大数据对病例进行深入发掘,分析病例发生时间、空间以及气象、像2013年上海的禽流感,就发现和农产品市场存在关系;
最后在医院上报以后,还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例如和哪些传染病相关,甚至还可以模拟疫情的走势,需要在哪些关键环节进行预警防控,未来还有很多应用,特别是人工智能,不断给它数据就会变的越来越聪明,今后也就会收获更好的效果。
Q:现在全球很多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校都在进行数据分析,利用普惠型的数据构建自己的模型,但是其中像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构建模型方法就受到了广泛的质疑,您认为在构建前瞻性预测模型中,应该怎样把数据来源,数据变量跟最终结果的相关性和因果性建立联系,从而保证构建的模型更科学、更接近于现实?
吴凡:特别强调的一点,并不是有了这些数据,机器都能够解决问题,那还要人干什么。人和机器、大数据应该是变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