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用大数据风控“完善”自己?

宋全华说出这句话,非常坚定。

“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无论你了不了解太平洋保险公司,你应该都听说过这句广告词。

1991年,太平洋保险公司成立。2016年8月,中国太平洋保险在"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52位。 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太平洋保险位列220位。

这样一家保险巨头,决心做出改变的是什么?

2019年,作为太平洋保险(以下简称“太保”)的子公司,太平洋医疗健康正式开始运营。成立之初的目标,在健康管理、管理式医疗、医疗健康大数据等方面构建核心能力,实现自主运营。

为什么要花时间、花精力成立这样一家技术属性的公司?正值一年运营时间之际,医健AI掘金志专访了太平洋医疗健康总经理宋全华,探讨了太平洋医疗健康的成立初衷,对主营业务的支持以及未来规划等问题。

为什么不用第三方服务?

太平洋医疗健康成立的首要原因来自于中国太保业务风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至2020年第一季度末,中国太保寿险各类政保业务覆盖政府客户共计 218个,在办各类医保合作项目227个,覆盖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8个地市,服务1.08亿参保人。

庞大的参保人口、地区性的保障政策,对保险公司参与政府合作医保业务的风险管控,提出了巨大挑战。

宋全华表示:“太保各类业务的风控需求量非常大,在政府医保项目、团体保险、个人保险等业务线的流程中,均有风控需求。单纯的第三方服务模式,会导致风控系统不兼容,服务碎片化的问题。”

这种碎片化风控,对太保最大的影响就在于业务的持续性。

以政府医保项目风控为例,从研发、测试、上线到使用,项目往往要经历几轮的迭代更新。对于不同的智能审核项目,不同开发商交付的风控系统服务质量又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客户体验。

“这种矛盾其实一直困扰着保险行业,但也不至于‘大动筋骨’,让我们决定非做不可的另一重要因素来自于商业健康保险的变革”。

近几年来,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进入爆发式增长期,健康险保费收入从2000年的65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7066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0%。

行业的快速转型发展,让太保不得不再认识一次“商业健康保险”。

【声明】:芜湖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