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神经介入学科的主动权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通过远程遥控手术机器人“鲁班”成功为一名来自陕西的患者完成了全脑血管造影手术,这是我国首例机器人辅助全脑血管造影手术。

本次手术是在神经介入中心主任医师李佑祥、吕明的指挥下,由该院副主任医师江裕华实际操作血管介入机器人完成的。

“鲁班”是李佑祥教授的临床研究团队联合北京理工大学肖楠教授的机器人技术团队合作研发。

相比于目前最知名的医用机器人“达芬奇”,“鲁班”介入机器人主要应用于神经介入领域。

此前李佑祥主任曾表示:“对于中国神经介入学科而言,必须加快步伐,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手术机器人产品,不然就会像外科手术机器人一样,被欧美产品远远甩在后面。”

因此,在政策层面,新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里也把高性能医疗器械材料领域列为重点攻克对象。

为了加快介入手术机器人领域产业化发展速度,国家科技部已将李佑祥教授主持的“高精度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产业化及示范”列为国家研发计划中重点支持项目,给与1089万经费支持。

在雷锋网看来,北京天坛医院此次介入机器人血管造影手术的成功,将会为行业带来更深远的意义:

实验到临床的“临门一脚”

目前,医用机器人领域最知名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全球使用数量已经超过4000台。凭借“达芬奇机器人”,ISRG公司的市值达到600亿。

今天,“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其在2018年被FDA批准进入临床。因此,国内介入机器人实现产业化,还是要解决最基本的问题——取得行业和监管部门的双重认可。

但是,此前业内一直对介入机器人存在伦理、可靠、实际意义等顾虑,只是把其作为一种新兴技术看待,从来没有应用到临床工作之中。部分国内科研机构与医院对于介入机器人的研究也一直处于前沿探索阶段,所做的手术更偏也偏向实验性质。

早在2009年,海军总医院、北京医院联合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就已经完成首例国内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对动物实验。

之后的2016年11月,上海浦东医院的余波教授团队运用国产血管介入机器人完成了与本次手术类似的动物全脑血管造影手术。

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谢叻团队也宣布,其研发的心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已经完成了6例动物实验。

这些手术的对象都是动物,对于这项新技术,一直缺乏真实临床案例的支持。

而李佑祥教授以实际临床结果,实现了从实验室到临床期待的“临门一脚”,证明了介入手术机器人的临床意义和可靠性,让行业对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未来建立全新的认识。

【声明】:芜湖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