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能使一个人的头脑更聪明,你要无时无刻地琢磨下一个面包在哪里。”几年前在接受《哈佛商业评论》采访时,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就曾以乔布斯那段著名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来表明了自己创业时的“饥饿感”。
凭着这股创业的劲头,计算机应用博士背景的刘积仁1991年创立东软。1994年东软进军社保领域,1997年进入医疗信息化,1998年东软医疗成立,正式拉开布局大健康的序幕。
但随着时代需求的延伸,刘积仁也表示,“软件的含义已发生变化,软件在创造价值方面也与从前有了很大的区别。东软如果坚持以前的生产方式,就会在新一轮变革中被淘汰。”
这样的“危机感”思维也反应在子公司东软医疗的身上,作为国产医疗行业里的重量级选手,东软医疗将“AI”视作下一个自我变革的突破口。
做AI的机会在哪里?
作为东软医疗智能医学影像事业部总经理、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黄峰分享了东软医疗布局AI的思考:从主营业务角度来看,东软医疗要做的是从源头入手的“设备端的人工智能”,利用AI的方法把成像设备变得更快速、更稳定、更精准、更安全。
他表示,国产器械厂商在布局人工智能方面有一些优势。“如何使磁共振扫描更快、如何使CT放射剂量更低。这是所有厂商都在拼的地方,是大家的共同点。但在这一块,我觉得领先的反而是中国的厂商。”
黄峰解释说,从全球来看,主要的基础技术来源都是美国、加拿大和法国等欧美国家,大家在技术层面没有本质的区别。而在AI这一比较新的概念上,大家都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企业具备更多的数据资源,国内资本对医疗AI的追逐也显得更热情。而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快速迭代以及敏锐的商业思维,给如今的企业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所以,在应用落地方面,中国的速度将会远远快于国外。
“国外企业开发一种新产品的周期很长,从需求考证到立项往往就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国内企业在这方面颇具优势,能够快速识别需求并立项执行。”
目前,在东软医疗的256层宽体能谱CT、无轨悬吊双中心七轴智能血管机,磁共振设备都在逐步落地设备端人工智能技术。
要做设备端的AI
在黄峰看来,设备端的人工智能是真正解决了医院的痛点,给医院创造更多的价值,“医院每天扫描50个病人还是100个病人是有很大区别的,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接诊能力,医生也更偏爱于智能的设备所带来的高效体验。”
据雷锋网了解,目前,东软医疗已经将人工智能产品部署在CT、磁共振以及DSA等各类设备上,主要目的是为了缩短扫描的时间、降低放射剂量、获得更好的成像质量以及工作流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