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之蓝牙的起源

1.1、 蓝牙技术的起源

蓝牙的创始人是瑞典爱立信公司,爱立信早在 1994 年就已进行研发。1997 年爱立信与其他设备生产商联系,并激发了他们对该项技术的浓厚兴趣。1998 年 2 月,5 个跨国大公司,包括爱立信、诺基亚、IBM、东芝及 Intel 组成了一个特殊兴趣小组(SIG),他们共同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小范围无线通信技术,即现在的蓝牙。

蓝牙技术是以 10 世纪的一位丹麦国王命名的。“蓝牙(Bluetooth)”一词来源于 10 世纪的丹麦国王 Harald Bl?tand(英文姓名为 Harold Bluetooth)。这位国王将四分五裂的局面统一起来的行为,与这种传输技术将各种设备无线连接起来,有相似的地方。为了纪念他,SIG 将自己的无线技术取名“蓝牙”。

1.2、什么是蓝牙低功耗

BLE 是蓝牙低功耗的简称(Bluetooh Low Energy)。蓝牙低功耗(BLE)技术是低成本、短距离、可互操作的鲁棒性无线技术,工作在免许可的 2.4GHz ISM 射频频段。它从一开始就设计为超低功耗(ULP)无线技术。它利用许多智能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功耗。

低成本,低功耗。

快速启动,瞬间连接。最快 3ms 低延迟。

传输距离的提高。

高安全性,使用 AES-128 加密算法进行数据包加密认证。

蓝牙低功耗在短距离无线通信领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很多应用场合均可见到蓝牙低功耗的身影。

医疗和健康设备,如血糖仪、数字血压计、血气计、心率监视器等。

运动休闲,如心率监测仪、体温计、计步器等。

鼠标、键盘、遥控器。

Beacons 蓝牙信标。

智能家居,如灯光控制、温湿度控制、安全锁控制等。

1.3、蓝牙版本及 4.0 和 BLE 的关系

蓝牙技术联盟 :(Bluetooth Special Interest Group, SIG),是蓝牙核心规格版本及蓝牙技术的管理者,本身不负责具体的蓝牙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等。蓝牙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下面几个主要的版本:

1、蓝牙 1.0:基本码率,Basic Rate,BR。

2、蓝牙 2.0:增强码率,Enhanced Data Rata,EDR。

3、蓝牙 3.0:引入全新的交替射频技术(AMP: Alternate MAC/PHY),允许蓝牙协议栈针对任一任务动态地选择正确射频,通过瞬间使用消费者设备中已存在的辅助无线电提供更快的吞吐量。

4、蓝牙 4.0 是第一个综合性规范,其加入了全新的蓝牙低功耗技术BLE(Bluetooth Low Energy),即蓝牙 4.0 集三种规格于一体。

【声明】:芜湖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