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医药冷链的物流体系不完善、物流成本高、物流技术和设施落后等问题也依旧严峻。那么物联网时代下的医药冷链又会如何发展呢?对温湿度尤其苛刻的医药冷链对物联网估计是爱不释手。
1. 医药类冷链物流发展现况
医药冷链作为物流业的一个分支,特指为满足人们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目的而进行的冷藏药品实体从生产者到使用者之间的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其生产、运输、储存、使用等一系列环节。
通俗一点来说,冷链物流就是把疫苗、细胞因子、酶制剂、血液制品等对温度十分敏感的医药品,通过温度控制使医药品从生产到临床使用不发生变质的过程。
由于药物保存条件要求十分高,存储仓库与冷藏运输车等的建设与运行成本便居高不下,使得医药冷链物流从建设到运营中的成本都远超于传统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高昂便是医药冷链物流的问题之一。医药物流成本占销售总成本的12%,是美国的4倍,许多小型医药物流公司面对如此高成本的产业,为在同行业竞争中难以胜出,多数存在降低成本的现象,造成药品安全难以得到保证。
其次,医药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也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医药冷链物流行业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体系健全的发达国家相比,冷链物流行业呈现规模小且分布杂乱的现象。
医药行业上下游未整体规划、监管体系缺失、医药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体制贫乏等都是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障碍,从而使得医药冷链物流流通效率低下。
值得一提的是,医药冷链物流“断链”问题非常值得重视。而这归根到底终究是医药冷链物流技术和设施落后的问题。
据了解,我国现代冷链物流中各点仍无法实现信息共享,阻碍着冷链物流的前进脚步。这其中,还有大多数企业利用人工来检测并记录药品运输周转中的温度,使得温控数据不连续,缺乏药品全程温度监控反馈的技术,药品在转移过程中存在的温度流失无法准确维持,药效大打折扣。
由于国内没有像国外发达国家那样健全的冷链物流标准,许多储存药品的仓库不能达标。小型企业的生产、储存及运输等环节因技术的缺乏和设施的落后,使得药效无法保障,甚至生产出的药物危及人的健康。全程温控的冷链物流系统呼声强烈。
当然,尽管这些问题依然存在,如果从历史的长河回头遥望,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进步也同样不能忽略。
国家高度重视医药冷链物流发展,近年一直积极制定相关行业标准。2009年《医药生物冷链物流运作规范》、《医药物流服务规范》等五项冷链国家标准获批立项。2011年商务部出台了《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同年新版GPS也正式挂网征求意见;2018年我国再次5项新增冷链物流相关的国家标准。
而医药冷链物流技术也在不断涌现。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一些新技术在医药冷链物流运输中得到应用,如RFID、GPS配备温度控制系统、冷链GPS和实时温湿度监控等技术。
同时,一些有实力的医药电商企业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整合,为用户提供专业、贴心的医药服务。
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使用对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至关重要,毕竟人命关天,医药冷链断链引发社会事件的负面效应还深刻犹存。物联网能改变这样的结局吗?
2. 物联网技术如何让医药冷链物流不断链
近年来,我国药品安全事件频发,药品电子监管引起人们广泛关切。2016年3月的山东疫苗事件被曝光,由于疫苗在冷链运输和配送环节的监管缺失,致使未经冷藏的疫苗通过非法渠道流向24个省市,非法涉案高达5.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