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对于铁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如何提高铁路运输的安全、效率和服务一直是中国铁路面临的主要难题。不仅如此,世界各国都在考虑这个问题。铁路运输的实践和研究证明:单靠扩大基础投资、增修高速铁路是不够的,必须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用科学的手段把列车、线路和运营管理综合起来考虑,因此智能铁路运输系统便应运而生。
智能铁路的需求迫在眉捷
当前,全球范围内铁路服务需求的增加,给现有铁路运输能力和基础设施,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然而,日益老化的现有系统与传统业务实践,往往无法解决这些问题。通过积极地采用新技术和现有技术,来获取整个铁路网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关联和分析,可以让铁路部门变得更加高效灵活,从而建立一个响应速度更快、更加灵活的运作环境。信息化是现代化的标志,没有信息化就没有铁路的现代化。就此,我们可以看出信息化对于铁路发展的重要意义。2009年,IBM在北京成立了全球铁路创新中心,并且提出了“智慧的铁路”的发展策略。这个策略是铁路信息化实现更好发展的一条路径,可以帮助打造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铁路。
构建智慧的铁路愿景,就是要利用其更透彻的感知和度量、更全面的互联互通,以及更深入的智能化三大特点,实现智能信息的网络化,进而在整个铁路系统、企业内部以及合作伙伴之间,实现信息的互联和共享。在这个基础上,感知和度量可帮助铁路公司收集新信息,进而更好地监控运营,并更加主动地采取措施。同时,信息整合、复杂的分析及数据建模,可将战略或运营决策与新锐洞察结合起来,为铁路系统实现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服务安全性、提高服务可靠性以及提高铁路运营效率,并节约成本。
去年7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和进一步加快中西部铁路建设。根据会议的精神,在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条件下,接下来国家将适当加快“十二五”期间铁路建设进度。“十二五”期间铁路投资由原计划的2.8万亿元,力争增加到3.3万亿元。同时上调2013年的铁路固定资产投资,从年初计划的6500亿元增加到6900亿元,今明两年总计将完成投资1.4万亿元。到“十二五”末期开通的铁路里程将由12万公里,增加到12.3万公里。去年开通里程由年初计划的5200公里增加到5500公里以上,今明两年开通里程将保持在7000公里到9000公里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