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了一句很重要的讲话: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这就给我们带来一个思考题:中国农业怎样才能强?在 2 月 3 日四季酒店的《智慧农业》论坛上,我提出了一个答案:农业互联网革命。
融合互联网的智能化农业,从哪里入手?
要知道,中国的农业,之所以不够强,集中表现为一个字:穷,而造成穷的原因主要是生产力又遇到了发展瓶颈:1.0 模式的小农体制制约生产力发展。
现行的生产力筑基于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是一种依靠个人体力劳动的 1.0 经营模式,在 30 多年前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国内也出现了大型机械的农场,进入 2.0 模式,但是,国外发达国家已经由高度自动化机械化精确生产模式(3.0)向融合互联网的高度智能化的 4.0 模式进化,国内无论是 1.0 还是 2.0 模式,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1. 0 模式小农体制还“制造”了一个弊端:农业流通体系不发达。《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一个怪现象,越是好的农产品,越是呆在偏远的山里村里,那里没有污染,但是没有多少销路;越是畅销的,在农贸市场或超市里伸手就能买到的,多多少少都有质量安全问题,要么化肥超标农药残留,要么过期变质。1.0 模式,从客观上抑制了农业产业链的效率,农业的生产、销售、加工、运输等产业环节处于一种割据、分散的状态,大大降低了农业流通效率,抑制了农业增收潜力。
农业要彻底摘掉“穷”帽子,需从源头抓起,突破生产力的瓶颈,激发农业活力。从哪里入手呢?我认为,随着土地流转制度深入,农业必须与互联网跨界融合,实现从农业 1.0、2.0 到农业 3.0、4.0 的生产力革命。简单说,必须把土地适度集中起来,拥抱农业互联网革命。
农业互联网革命的两大领域是什么?
从世界发达国家来看,这场革命已经在两个领域进行。
一、生产领域革命,农业生产采用 IOT 技术以实现精确生产
美国的朋友告诉我,美国 80% 的大农场已经普及了农业 IOT 技术,农场主通过高度自动化的大型农业机械设施,3 个人可以完成 1 万英亩土地的管理和玉米收割,效率超越人力。何以如此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