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逐渐深入,居民的生活水平虽然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土地、资源、交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基础设施供应不足等已成为城镇化进程中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难题。面对如此庞杂的城市体系,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管理工具已难以有效应对城市多变的交通状况,而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城市交通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增强道路通行能力,降低环境污染,减少交通事故,产生出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在这种背景下,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已成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城镇人口剧增使得交通环境日益复杂,管理难度加大
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人口剧增,由此催生的巨大交通需求给城市交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城市交通管理部门为之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也随之增长不少。根据统计年鉴数据,2002年至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6% 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7万人;2011 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 ,达到51.27%;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比2002 年上升了13.48个百分点,城镇总人口为71,182 万人。
2、汽车保有量增速远远超过城市道路建设速度,城市道路交通供需矛盾加剧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城市道路建设的投资,城市道路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其增速与汽车保有量的增速相比有非常大的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2年期间,我国民用汽车总量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8.20%,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的年复合增长率则仅为6.19% 。2012年我国民用汽车总量已达到10,933.09万辆,较2011 年增长16.85%,而2012 年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为14.40平方米,较2011 年增长4.35%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供需之间的矛盾由此可见一斑。
3、城市规划与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的不协调导致人流量与车流量过度集中
城市交通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有科学的、长远的设计,同时还要与城市规划密切联系,否则会导致城市交通建设缺乏发展性和连续性。从某种程度上讲,城市规划是城市交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在城市功能区域划分和城市规划方面缺乏经验,绝大多数城市采用“单中心”、“摊大饼”式的扩张模式,行政区、金融区和商务区都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各功能区域之间距离较近,从而导致人流量和车流量向该中心区域集中。若在城市建设初期能采用“多中心”规划,将各功能区域分割开来,则能有效地将人流和车流进行分流,充分利用已有的交通设施,减小城市道路交通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