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智慧城市建设要紧跟国情变化,针对前期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调整管理思路,引导多方参与,结合其他国家战略,推动智慧城市健康发展。
新趋势、新内涵
有专家说,在中国步入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将助推城市的国际化步伐,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并深刻影响和变革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研究员李广乾介绍说,2012年,住建部先后开展了两批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和评审工作。之后,住建部与科技部联合开展了2014年度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工作。与前两批申报的城市以大中城市为主不同,这次申报有很多县级城市。此前的智慧城市试点主要集中在江苏、山东、湖南等中东部区域,而第三批申请城市许多来自西南、西北等边远地区,越来越多的二三线城市表现出对智慧城市试点创建的热情。
国家统计局前不久公布了一季度的经济数据,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神州数码大数据研究专家梅岭认为,短期宏观调控或从偏重增加供给,转向增加需求,而扩大总需求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公共项目投资。智慧城市通过信息技术、通讯、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方面加以体现,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商业团体更好地链接起来。相对于基础设施的直接投入,智慧城市网络构建成为一种软基础设施。
一些城市领导已经把智慧城市作为发展重点,第三批申报城市把智慧城市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智慧城市的目的首先是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体验和服务,通过有效的城市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体验和居民生活质量。
现状需改进
专家认为,虽然各级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表现出极大热情,但在前期建设中,各地普遍将智慧城市建设当做传统的城镇化投资项目,忽略了智慧城市“智慧”的内涵。
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的技术支撑是云计算与大数据。但目前我国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存在大数据与传统的、已经建立的数据资源相互“脱节”的情况。
梅岭指出,尽管作为个体,每个数据的价值有限,但通过层层叠加和汇集处理,单个的数据聚集成为信息片段,进而成为大数据。大数据在城市政策决断中必然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中缺乏大数据的分析处理的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