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养老什么样?专家认为,智能养老的时代即将到来,这一将互联网、物联网与养老服务结合的形式,可以让养老服务更加个性化、人性化。
当养老服务与“互联网+”发生碰撞,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有人认为,这相当于给传统养老行业加了一双“互联网”的翅膀,将诞生出多种养老新模式;也有人担忧,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给其未来发展带来种种挑战……
先行一步
互联网+健康养老养老医疗更方便
“有的老人觉得‘互联网+’离自己很远,其实,现在比较成熟和正在兴起的一键呼叫救护、老人定位、365天24小时生活管家,这些都是最典型的‘互联网+’的案例。”市老龄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老龄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中,现代信息技术在提高服务效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全国各地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依托热线电话、爱心门铃、一键通、紧急呼叫等信息化设备的方式已经非常普遍。为了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信息化水平,适应“互联网+”发展新要求,自去年以来,民政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组织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通知》和《关于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始了这三项国家级试点工作,充分依托现有资源和社会力量,推进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居家养老新模式,让老年人享受美好的老年生活。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全国老龄办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养老服务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在养老领域推进“互联网+”行动,对传统业态进行改造升级,搭建信息开放平台,提供个性高效的智能养老服务。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未来3年以及10年的“互联网+”发展目标,并部署了“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等11项重点行动。这些行动涉及养老、医疗、教育、交通等民生方面。医疗方面,《意见》提出“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支持第三方机构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养老方面,《意见》提出要“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支持智能健康产品创新和应用,推广全面量化健康生活新方式。鼓励健康服务机构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提供长期跟踪、预测预警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依托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携式体检、紧急呼叫监控等设备,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意见》的出台为推动养老产业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