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纪委监委立足履行好监督基本职责、第一职责,坚持问题导向,创新监督手段,拓展大数据监督平台,努力实现主动监督、精准监督、全覆盖监督,倒逼政府职能部门落实主体责任,以完善监督体系推动治理体系建设,把监督有效融入治理之中,提升治理能力,不断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及时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主动探索,用科技为监督赋能
最新数据显示,通过大数据监督平台,沈阳市民政领域发现并移交问题线索10余万条,涉及人员1万多人,涉及金额6300万元;清退优亲厚友、骗保家庭3208户,主动退出2018户,新增符合条件但过去没人管的低保五保家庭1546户。
曾几何时,有人开着“大奔”领低保,更有甚者,有人城里、农村两边领。辽中区养士堡镇白家岗村原党支部书记富希民就是一个例子。他先是托辽中区城北社区的书记违规办理了城市低保,然后又把户口迁回农村,办理了农村低保,先后套取14万元低保补助金。而近年来发生的腐败案件更是令人警醒,比如,康平县柳树屯乡原党委书记杨宇新套取财政和专项扶贫资金400多万元;法库县连续查处了1名县领导和4名乡镇党委书记,涉案金额总计高达6000多万元;在扶贫、民政、农业、发改、科技、人防等领域,吃拿卡要、盘剥克扣、优亲厚友等问题时有发生。
如何及时发现、妥善处理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沈阳市纪委监委探索将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与纪检监察业务融合,依托大数据进行数据比对和关联分析,精准发现问题和各类风险。为进一步提高数据分析、线索排查、问题处置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市纪委监委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展战略合作,开发出集监督、公示、分析、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大数据监督平台,公开公示、数据备案、综合分析、监督管理“四大业务系统”逐步建立起来,大数据监督体系初步构建完成。
安全、精准地获取、应用大数据信息,是开展大数据监督的重要保障。为此,沈阳市纪委监委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基础上,采用与职能部门的业务数据库建立系统连接、数据库备份、数据采集直报等方式,整合原来分割“沉睡”在全市数千家单位的数据信息,打通数据壁垒,实现数据采集全覆盖,推动监督工作与大数据信息深度融合,实现对权力运行的五大要素——资金、项目、物资、决策、权力(人)主动进行监督。
“当数据活起来,数据就成了会说话的‘监督员’。比如,通过对群众最为关切的惠民补贴有关数据分析比对,仅用两天时间就发现问题8万余条,涉及资金5304万元。”沈阳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精准监督取得积极进展,截至目前,平台已采集备案数据包含全市3434个单位的项目、资金、物资、决策、权力等信息,涉及资金总量达3786.96亿元。在民政、公务加油卡等34个方面,发现疑似问题线索超75万条,问责处理4000余人,移送司法机关150余人。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两个责任联动,将监督植入权力运行全过程
为进一步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去年7月,沈阳市纪委监委将大数据监督平台纳入监督体系和治理体系建设,盯住公共资金、项目、物资,将监督植入权力运行全过程。
沈阳市纪委监委着力推动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贯通联动、一体落实,推动监督体系和治理体系建设,首批选择了发改、科技、国资、人防、交通、民政等6个市直单位进行植入大数据监督理念、完善治理体系的试点,推动其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化手段,发现问题、剖析原因、落实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