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技术提升小麦产量

杂交小麦是世界上唯一尚未开发的主要粮食作物杂交种业,产业潜力巨大,预计每年可创造市场价值300亿元—500亿元,国内市场每年可达30亿元—50亿元,每年可减少灌水约10亿立方米,减少经济投入约10亿元。

  赵昌平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农业科学院近日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小麦2020年播种面积比2011年减少2700万亩,但产量增加1300万吨。

  “一减一增的背后,是科技的力量。”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围绕小麦全产业链开展了“藏粮于技”重大科研任务,新育成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小麦新品种,而且我国小麦品种全部为国产自育,也就是说不依赖进口。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育成了广适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鲁原502”和超强筋早熟抗病小麦新品种“济麦44”,前者连续多年被列为农业农村部和省级主导品种,亩产突破800公斤,累计推广种植5738.5万亩;后者获得品种转让收益1500万元,创全国最高纪录。

  克隆抗赤霉病关键基因

  近5年来,我国主要农作物基因组学研究取得飞速进展,在深度解析基因组结构变异、基因组演变规律及关键农艺性状基因克隆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性重大突破。

  在小麦领域,完成了小麦染色体级别的D基因组精细图谱的绘制;克隆出小麦太谷核不育基因Ms2和抗赤霉病基因Fhb1、Fhb7,大幅度提高了小麦育种效率。

  2019年6月10日,《自然·遗传学》在线发表了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马正强团队的研究论文。论文报道了小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抗赤霉病基因Fhb1,为进一步揭示小麦抗赤霉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克隆小麦抗赤霉病基因Fhb1,为培育抗赤霉病小麦提供了有重要价值的基因和分子标记。我国科学家已经选育出抗赤霉病小麦品系37个,这些品系被无偿分发到全国58家育种单位,其中选育的6个品系进入预试或区试,1个品系进入推广应用阶段,具有巨大的推广应用潜力。

  2020年4月,《科学》杂志在线发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孔令让团队科研成果,他们从小麦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中克隆出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揭示了其抗病分子机制;携带该基因的种质材料被多家单位用于小麦育种,表现出稳定的赤霉病抗性。

【声明】:芜湖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