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问一号”探测器产品保证经理饶炜介绍,“天问一号”探测器自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精确入轨后,已经按预定飞行程序在轨飞行了大约295天。
自2021年2月10日成功环绕火星后,“天问一号”探测器相继完成了着陆区预探测、轨道维持、自检等关键飞行控制任务,期间,能源平衡,状态稳定,各分系统工作正常。
5月15日凌晨1点,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
凌晨4点,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
历经约3小时飞行后,进入火星大气;
经过约9分钟的减速、悬停避障和缓冲,成功软着陆于预选着陆区;
两器分离约30分钟后,环绕器进行升轨,返回停泊轨道,为着陆巡视器提供中继通信。
“天问一号”如何度过“黑色九分钟”?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从火星大气层外缘通过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到火星表面,整个着陆过程步步惊心,下降速度有过快?9分钟内速度从2万千米每小时降为0!那么速度是如何降下来的呢?
整个降落过程大致分为进入—减速—软着陆三步,简称为EDL(Entry,Descent,Landing)。
据航天五院总体设计部火星探测器总体主任设计师王闯介绍,“天问一号”在进入火星大气层后首先借助火星大气进行气动减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克服高温和姿态偏差。当气动减速完成后,“天问一号”的下降速度降低了大约90%。
随即“天问一号”打开降落伞进行伞系减速,当速度降至100m/s的时候,“天问一号”通过反推发动机进行减速,由大气减速阶段进入动力减速阶段。
在距离火星表面100米时,“天问一号”进入悬停阶段,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