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首日现场,上海长征医院影像科副主任萧毅发表了主题演讲《有生命力的医学影像AI产品之我见》。
报告内容高屋建瓴、鞭辟入里,赢得全场医生和企业家们经久不息的掌声。
萧毅教授从“产品初心、AI边界、企业战略路径选择、优秀AI产品特征、不同角色的AI需求”等行业尤为关注的重要议题,讲述了她对医学影像AI多年来的思考与感悟。
以下是萧毅教授的报告全文,雷锋网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与整理:
什么样的医学影像AI产品,是具有生命力的?
再通俗一些来讲,什么样的影像产品能够活下来?
今天的分享,是我在接触很多人工智能公司,并且与他们进行充分交流后,我的所思所想。
医学影像AI闯入医学界的心路历程
AI在“闯入”医学界的进程中,其实经历了从一个狂妄到极度失落,再到信心逐渐回升的过程。
早在2016年,不仅媒体在报道AI即将取代影像科医生,甚至包括我们熟知的图灵奖得住Hinton教授也在公共场合谈到可以停止培养影像科医生。AI取代我们的声音,甚嚣尘上。
大家这样说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人们认为,AI在很多任务上,的确可以减小误差、提高效率,而且它可以不断学习、不知疲倦。难道这样下去还强不过医生吗?而且医生不也是靠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然后循序渐进,不断地发现和诊断病变的吗?人和机器虽然有别,但运行流程的本质是相似的。
没错,当时很多企业是这么想的。
所以根据这个假想的逻辑,人们充分利用机器的优势,去“创造”需求、研发产品、大肆宣传,把人工智能包装得无所不能。
这种研发产品的思维以及宣传方式,也引发不少影像科医生出来批驳。
医工之间,各执一词,时不时在网上甚至在朋友圈交火。
人工智能闯入医疗领域,大家都预测它有可能率先在医学影像上大规模落地的。因为AI目前最成熟的应用就是图像识别。医学影像,不过是一种图像形式而已。机器把所有图片都看会了,自然可以把影像医生淘汰掉。
我们上海长征医院影像科最初在接触AI的时候,我在电梯里碰到一位同事,他跟我开玩笑说,影像医生自己搞AI,岂不是成了影像医生的“掘墓人”吗?就不怕将来有一天遭同事愤恨吗?
虽然是句玩笑话,但这个问题让我真的想了很久。